当前位置:主页 > 商业资讯 >

为了加戏,她这回得罪多少人 即时

发布时间: 2023-05-25 03:53:29 来源:观察网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欣赏的女演员“翻红”了,却是以最吃力不讨好的方式——

前几天,何赛飞在戏曲类节目《中国梆子大会》担任评委。席间她听说一位优秀选手每月收入仅有1500,竟当即发火,怒斥当下环境没有给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

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

不给予基本生存

给谁?

还坦言自己当初“转行”影视,也是因为排不上戏,只能另谋生路。

说她此举“吃力不讨好”,一点没夸张。

作为影视圈大咖,任着性讲这一席话,会造成什么后果是没法预测的。

但她仍不愿缄口不言。或许也仅有如此,她对戏、对自己,才能问心无愧。

老读者应该也知道,飘也算个戏迷。资深说不上,但平时确实爱听,也是戏院常客。

因此见到何赛飞这样惜才,心里半是感动,又半是心疼。

戏曲面临的尴尬局面,其实都不必等何赛飞来戳破——

瞧她发言时背景的观众,清一色全是中年往上,任几位评委喊哑嗓子,仍是一派冷清。

没办法不夸何赛飞。

在我看来,她恰恰就是最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为何戏曲不该被边缘化。

贵圈离不开何赛飞这样的戏骨,也就离不开梨园的百年血脉。

一直觉得,《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何赛飞哪怕压不了巩俐一头,也是和她平分秋色的。

这才是何赛飞的第二部戏。

80年代末,三代导演谢铁骊筹拍《红楼梦》,招募大批戏曲演员参演,彼时还在越剧团唱戏的何赛飞拿到了妙玉一角。

二十刚出头的何姐姐美貌自不必怀疑。但演起出家的槛外人,其实艳气和骚气还是略多了些。

但到了《大红灯笼》时,一切又都恰恰好了。

巩俐扮演的四房姨太太刚过门,跟三位姐姐一起用饭。名旦出身的三太太梅珊初见就刻意给她使脸色,不单姗姗来迟,还特意穿了一身新妇才穿的大红。

摆明了是来找不痛快的。

细瞧她的眼神、身段、步法,处处带着科班的韵味,所谓“手眼身法步”,连一张帕子都抖得十足有戏。

这股子空前绝后的媚,对她而言不过是学戏时的基本功。

何赛飞唱越剧《西厢记》

在《大红灯笼》里巩俐演的是不动声色,而何赛飞的三太太则始终把自己当成唯一的角儿,在这台上没人能抢她的风头。

看她在冰冷的深宅中独唱的几出戏——

目之所及都是灰墙,层叠的瓦片望不见边,何赛飞套了件鲜红的女帔在一片萧瑟里兀自吊嗓,却一眼瞥见了新来的四太太。

表面上她沉着地继续唱了下去,水袖舞得轻盈随性,似完全不在乎。

可活泛的眼神,已经暴露出怨毒与不屑。

红在戏曲文化中属于所谓“上五色”,仅次于代表皇家的黄色。

梅珊身上的这抹颜色,正代表着她不愿认命的心气儿,更贴着这电影的母题:女性与父权的斗争。

你会发现,从头到尾最明显搞“雌竞”的是她,可最清醒的也是她。

醒了好,要不,越睡越糊涂!

或许因为是戏子出身,她早知道在这个世界里,女人只能硬着头皮把戏唱下去,要么骗别人,要么骗自己。

几个女人斗到鱼死网破时都没明白的道理,其实她早在好戏开场前就说透了。

戏中戏外,台上台下。

她既是唯一能唱的戏中人,还是唯一清醒的戏外人。

《大红灯笼》是一方萧瑟的舞台,而唯有何赛飞的泣血能为它注入灵魂,让这故事带上亦真亦幻的迷离和鬼魅。

四太太是电影的视角,三太太则用自身的复杂将这出“宅斗”升华成了典雅的悲剧。

在国产电影起步期,戏曲和电影是一体的。再到后来,戏曲为蹒跚着走向独立的电影提供养料,包括一大批从菊行跨界的优秀演员。

到8、90年代的一批导演,更直接从梨园汲取创作灵感。

《大红灯笼》如是,《戏梦人生》《霸王别姬》《胭脂扣》《南海十三郎》等经典亦如是。

更不说从昆曲、京剧脱胎而来的武侠片分支——

就拿胡金铨的作品来说吧,大量细节都是从京剧中来的,比如人物的亮相、鼓点及场面调度等等。

1967年的《龙门客栈》,正邪双方大摇大摆迈着的“行八”台步出场:

念白前的起手,念白的语气(以及背后杂兵们站姿的“抱架”):

这堆东西全都是从京剧的“四功五法”那学来的。

打斗场面更是大量使用了京剧里的虎跳、云里翻等动作:

到后面让武侠片井喷的“七小福”,都出身于20世纪60年代于占元在香港开办的一个中小型戏班,中国戏剧研究学院。

你要是熟悉成龙的电影,就知道他也把大量曾经专属于京剧武生的跳跃、旋转动作,融合进电影动作中。

即便后来武侠片已经发展出许多种打法,依然能看到戏台上的那套传统美学的影子。

徐克《龙门飞甲》

在我看来,戏曲与当今的国产影视之间,颇有种“养儿不防老”的讽刺。

像何赛飞这样的演员,跨过两行的隔阂,为影视圈带来了如此重要的启发。

李少红的《红粉》里,她演的是与《红娘》如出一辙的娇憨。

何赛飞饰妓女小萼及出演《红娘》片段

陈凯歌的《风月》里,她又演出了《孔雀东南飞》式的深闺落寞。

何赛飞饰郁秀仪及出演《孔雀东南飞》片段

《纸醉金迷》里的朱四奶奶是她演过最凶悍的角色之一,经典台词一句比一句狠辣。

但这种溢出屏幕的怒火,你在看似软糯的越剧里同样找得到出处。

何赛飞表演越剧《貂蝉·筹策》

人们对戏曲的固有印象是人物传统无趣,情节老套泥古,殊不知这其中精髓哪怕能传下百分之一,也够当今国产剧受用了。

而被梨园哺育成长起来的国产影视,却早丢掉了原初的强悍基因。

而何赛飞这样的角儿及她曾创作过的角色,更已近凋亡殆尽。

如今的人们有一种错觉是,反正平时不看戏曲,这套旧东西的过失也与我们无关。

戏迷的烦恼,又关影迷剧迷什么事?

可要我说,这完全是个谬论。

且不说国产影视从发源起就和戏曲脱不开亲缘,放现在看,拿建国前的戏本和近两年的国产剧对比,谁封建谁前卫还说不准呢。

远古调情经典,昆曲《牡丹亭》

我曾写过不少感慨国产剧经典女性角色消亡的文章。同创造力巅峰时期比,如今的荧幕上能看得过眼的人物,拍十部能出来一个就该谢天谢地。

人们却忽略了,那些精彩角色的模板有多少来自戏曲。

比如我写过的“国产女妖精”。

《天地传说之鱼美人》的原型是明代的戏本《鱼篮记》,何赛飞还曾出演过其越剧版《追鱼》。

其中至情至性的鲤鱼精形象,与戏文原版并无太大出入,哪怕放到现在也丝毫不过时。

还有更出名的《白蛇传》。

徐克的《青蛇》就从戏曲里吸取了颇多美学元素,整部电影都氤氲在一种写意、古典的气韵里。

且视觉还只是最初级的东西。

飘很建议大家去看下京剧版的《白蛇传》,王派、赵派的演绎都各具特色。我在这儿就提两句后来流行的程派演员张火丁改编版。

戏中,白素贞遭许仙背叛,后夫妻重聚于断桥边。许仙害怕被小青报复,因此下跪向白素贞求情。

灯姐此段的反应,先是瞪大眼睛一惊,随后转为悲愤交加——

怎么,你今日也要为妻救命么?

而后面紧随的一段剁板(可以理解为京剧界的高能Rap?),则不由分说、字字铿锵地对许仙一顿暴力输出。

不单唱词听得人心碎,演员神色更是肝肠寸断般凄绝。

你忍心叫我断肠平日恩情且不讲

不念我腹中还有小儿郎?你忍心见我败亡可怜我与神将刀对枪

只杀得云愁雾惨、波翻浪滚、战鼓连天响

你袖手旁观在山岗

我想说的是,无论是表演水平、还是情节立意,后来的《白蛇》系影视作品,几乎无一能达到这一境界——

血淋淋地呈现一个女性在世间遭到的伤害,以及她对此发出的最尖锐的控诉。

哪怕之前颇受好评的《白蛇传·情》,也是结局对渣男过于宽容,而稍稍落了俗地。

小青:excuse me?

京剧程派最擅长大青衣,演的是成熟女性的境遇。

而试问当今手撕渣男的大女主,有几个演得出这般的挣扎与鲜活?

再提我写过的另一个话题,“国产女将军”。

巧了,这就是梨园行刀马旦的看家本事。

秦海璐在出道前便是刀马旦

从小在秦腔剧团玩大的苗圃,饰演的穆桂英充满了豪迈、粗犷的气魄。

而刀马旦出身的大郑爽在《水浒传》中饰演的女将扈三娘,不光气质上飒得空前绝后,打戏更是后辈望尘莫及的水准。

女将军这样的角色,要的就是跳出性别框架,身为女子亦能横扫千军的威猛。

最精于塑造铿锵女子的京剧尚派,哪怕人戳那儿光唱不打,身段眼法也尽透出英气。

尚派大师孙明珠

这种深刻掌握人物精要,捕捉到神韵、灵魂层次的表演,甚至是不为岁月所局限的。

梅派大师杜近芳年逾半百时演《穆桂英挂帅》,无论唱功做功都已经和年少不能比了。

但,就凭这犹如金刚怒目的一眼——

她说她“一剑能当百万兵”,我是信的。

因此,我向来不认同戏曲是陈旧的、套路的、封闭乏味的。

中国的影视行业与国外最大的不同之一,就在于我们有独成一派的表演理论,东方韵味的美学体系,还有传承百年的戏剧实践。戏曲与国产影视作品是互相成就的,甚至一度是融为一体的。

如今在走向落寞的才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行当,更是许多极富魅力的伟大经验。

国产剧的暮气沉沉,绝不只是因为创新无能。

我们没发现的另一个困境是,他们还不懂继承。

可叹的是,无法复现的角色又何止一二?

京剧荀派最善娇雅花旦,名家孙毓敏80岁时唱《红娘》,依旧俏得让人嘴角上扬。

如今,这类角色已经只剩降智的傻白甜。

潮剧《苏六娘》中为反抗包办婚姻宁愿直接跳江的六娘,是不自由毋宁死的24K烈女。

名旦姚璇秋版《苏六娘》

现在贵圈则已被“娘道”席卷,再无有如此性情的女子。

还有粤剧大师白雪仙在《帝女花》中饰演的末代公主,新婚夜为国殉葬的悲壮,瞧上一眼都忍不住鼻酸。

而“亡国公主”却已沦为内娱女星营销“破碎感”的一个网红滤镜,尽失从前的力量。

更别说《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封建家族的大小姐,却敢写信叫相好的跳墙到闺房幽会,堪称性解放先锋。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做春梦梦见和一个书生在花园里doi,醒来相思成疾,竟直接给病死过去了。

现在看,这些剧情的生猛前卫程度,怕是100个编剧都写不出。

昆曲大师张继青版《牡丹亭》

何赛飞说得一点不假,戏曲的窘境,在于大环境的扶持太薄弱。

传承人得不到支持,新戏排不出来,整个圈子变成一个少数人的自娱自乐。

但恰如我所表达的,哪怕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戏本,经过百年的雕琢,如今也依旧有可看性。

另一个更要命的问题是,有谁愿意看?

近几年国风、古风盛行,戏腔、戏服、戏妆等元素也逐渐流行,似乎隐约有复兴之势。

《浪姐4》的舞台就频现戏曲元素

然而戏曲是舞台的艺术,不能仅仅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短视频和热搜中。

戏需要被完整地演,更需要有人耐得下心完整地看。

广东粤剧院是难得比较有想法和行动力的,大火的《白蛇传·情》是例证,证明了传统艺术也有打动年轻人的魅力。

而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两年前在戏院看的另一出戏,他们新改的明代传奇《玉簪记》。

这个本子属于戏曲史上不逊于《西厢》《牡丹》的经典剧目,讲的是带发修行的尼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两情相悦,却遭人拆散,只得在江边以玉簪相赠、含泪道别的故事。

“思凡”的题材,本身带有挣脱封建礼教的象征意义。不过《玉簪记》在多个剧种中的结局,其实还是较为保守。

一种是如昆曲版那样结束于秋江泣别,突出的是悲剧性。

另一种则如越剧版,讲的是书生上京后及第登科、衣锦还乡,二人终得善终的故事,是更典型的才子佳人戏码。

而我为什么独讲粤剧院新排的《玉簪记》呢。

因为它不单把结尾改成了更具革新意味的二人一同私奔,还在唱词中对着爱人与整个时代发出了诘问——

你道是这世俗重要

还是我重要

人言重要

还是真情重要

传唱百年的玉簪传奇,在这里再度迸发出了当代的火花。“私奔”是有独特意味的,冲破传统本就不该拘泥于规则与代价,要有点硬着头皮向自由奔去的劲头。

可见,戏曲一行不是没有人想做好戏,也从不缺创新的精神。

但这样的好作品,除了叔叔阿姨辈往上的观众,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去看?

这样大刀阔斧的改编,原本不是为了迎合我们吗?

飘也在图里哦~

有一种说法是,在社会迈入现代化后,高度抽象化、意象化的传统艺术,已经无法呈现新时代人类的生活和思想,于是人们选择了更具象化的影视剧。

可如果你已经读到这里,你会认同这个观点?

究竟是何者更虚伪、浮夸、背离生活?又是谁更有跨越时代的洞察?

京剧程派名戏《锁麟囊》

我们需要一双真正去看、去了解的眼睛,而不是那些毫无了解却滔滔不绝在审判的嘴。

除了“戏呢?钱呢?”,我们还得问一句:人呢?

问的不只是台上的人,还有台下的人。

能扭转大环境的绝不是少数的几个上位者,而恰恰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都决心要守,这方戏台才能守住。

“振兴”“复兴”这样的担子太宏大了,远非一个何赛飞能够独挑,也恰如她所说,这不是靠喊的。

若真的为戏曲不平、可惜、叫屈,不妨设身处地地去听、去看,去了解这一文化背后的美。

一种艺术存在的最核心价值,不就是被欣赏吗?

人们总说“人生如戏”,却偏偏再无法品味“戏如人生”的妙处。

侯孝贤《戏梦人生》

声援何赛飞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欣赏她冒着危险也要护住的,那位只拿1500月薪的演员,还有他们身后那片寂寞的梨园。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标签:

为您推荐

随机阅读
  • 最新资讯
  •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