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商业资讯 >

天天热头条丨心理学:小时候你缺什么,长大了你就会追求什么,在意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3-07 14:56:12 来源:第一心理

相信我们所有人都有过曾经在童年时期,心心念念想要得到但却未能如愿以偿并最终成为内心遗憾的人或事物,像橱窗里精致的公主裙、货架上最新款的玩具车、父母答应自己一同去游乐场的约定等等。

这些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幼年时期产生的物质或情感缺失,在成年之后会外化成目的性极强的强迫行为或者是冲动,从而演变成报复式的自我补偿和安慰。


(资料图)

我的来访者之一王丽,今年已经34岁,在外人看来她拥有一个令人艳羡的美满家庭、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事实上她却始终在生活中怀着一种提心吊胆的心态过活,心理上的压力几乎要让她喘不上来气。

伴随着我们的聊天逐渐深入,我了解到,王丽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十分严重的家庭当中,父母对于弟弟格外偏爱,对比之下王丽只能让渡自己内心中对于爱、尊重和关注的需求。

在她上大学之前,王丽的母亲曾经这样对她说:“你一个女娃,念那么多书干啥,最后还不是嫁到别人家,生孩子做饭,现在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很不错了,把机会让给你弟弟。”

成长于被打压、被忽视的环境当中,王丽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因为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相较于弟弟低一等,所以只能更加努力、懂事地去付出和讨好。

以至于哪怕是在成年之后,面对他人的善意、对自己的关注、爱和理解,都让她感觉到无所适从、茫然无措。

事实上,“讨好型人格”无论是在心理咨询实务还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都并不鲜见。

它指的是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尽管被视为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但却并不足以严重到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 它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低价值感和低配得感,不敢与别人过分亲近,很难用健康且正常的心态与他人进行交往。

而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多数也是由于在童年时期的经历和遭遇, 当孩子长期被困在讨好的相处状态当中,他的性格将会被模式化地固定下来, 以至于在成年之后处理人际关系时,也都是以讨好开始,并同样因为讨好结束。

讨好型人格的人在人际交往当中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处于劣势地位的,因为他们过分地讨好,以至于显得卑微、被动、顺从,其根源都在于幼年时期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所导致的内心的怯弱和自卑,不敢面对和处理矛盾。

在心理学专业领域,我们讲其类似一种“代偿心理”, 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去寻求能补偿自己内心童年缺失的办法,这种现象是心理学上的“未完成事件”。

金钱和物质资源上的缺失成年之后可能会出现报复性地囤积和购买,但在温暖与亲情上的缺失却永远无法补偿,因为这使得孩子丧失的是爱与被爱的勇气。

根据美国国家心理学会的“童年不良经历”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童年时期所经历的生理或者是情感上的不幸,包括来自父母的忽视、家庭暴力、性侵害,或者是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物质依赖、遭到监禁、分居或者是离婚等等。

成年之后都会有极大的概率罹患肺病、肝炎等躯体疾病或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

为人父母,都应该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从来都只是一张单程票,它是不可逆的,不会再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就像上文案例当中的主人公王丽,因为童年时期渴望的爱与尊重从未得到满足,在成年之后就会无休无止地采用更加极端的方式去实现它。

在王丽的价值观念当中,感情永远都是排列在第一位的,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都是她人生当中的头等大事,她看起来永远都在无限地追逐爱与被爱,但事实上只是想要弥补自己幼时没能得到的那份陪伴、关心和照护。

都说珍贵的人生终究是有得有失的,没有谁的童年可以做到完全没有缺憾, 但因为对父母的爱和关注的缺失所导致的讨好型人格,却会追随我们的一生。

哪怕自己的身上有很多闪光点,身边都是尊敬他、佩服他,愿意用真心与他交往的人,也还是十分自卑,不愿去认清自我的价值。

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标签: 不可逆的 统计数据显示 有得有失

为您推荐